查看原文
其他

后向收钱,运营商学不会【宁宇专栏-67】

2014-10-19 宁宇 科技杂谈
科技杂谈keji_zatan

新谈友,请点击题目下蓝字关注我

中国通信行业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


文 / 宁宇,作者新浪微博:@cmcc宁宇


  前两周的文章说了,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经理集责权利于一身,通过集中运营来降本增效、快速响应,这些都是传统的运营商学不会的。那互联网企业从后向收钱的商业模式,有无可能在运营商的体系里实现呢?


  【战术:后向收费】


  后向收费是指对信息提供者收取费用,包括广告发布费、竞价排名费、冠名赞助费等形式。客户是信息获取者和受益者,而不是以前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,向直接用户收取费用。


  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在于:表面上改变了商业模式,让信息提供者付费;本质上是实施信息交叉捆绑补贴,比如用户通过app追电视剧,获取的是视频信息,而向互联网企业支付费用的却是提供营销广告信息的商家。


  之前运营商也做过业务创新,用户听一段广告,然后可以免费打一段时间的电话,相关费用由广告商支付。那会不会最终对所有用户都采用这种后向收费的模式呢?


  根据去年统计,全国广告业市场总体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位,经营总额为4698亿元;而同期中国移动的通信服务收入为5908亿元。数量对比很清楚:后向的广告收益可以创新性地带来部分业务增长,但绝不可能完全取代运营商的前向收益。


  后向收费也有很多创新的业务形态,比如竞价排名,在以往的商业行为中价值不大。但随着搜索业务的发展,竞价排名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的收入增长点。所以也有人说:做后向收费不能仅盯着广告,要以互联网思维开拓新市场。


  运营商也有类似的创新,流量统付就是典型代表:互联网企业为改善客户体验,为使用其业务的用户支付流量费用。这类创新物流是对互联网企业还是运营商,都是既叫座又叫好的业务。唯一的问题是:互联网公司能为用户支付多少钱?


  其实,无论是传统的广告,还是新兴的流量统付,在企业的财务科目上,都是企业的营销费;无论怎么创新,预算都有天花板。对于某一个企业、某一次活动来说,可能会呈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;可从宏观看,后向收费最多影响运营商几个百分点的营收,指望后向流量给运营商增加收入,即使互联网公司把所有营销费用都贡献出来,也难以决定大局。


  如果运营商以“合作”的名义,把流量贱卖甚至赠送给互联网企业,那么流量单价的迅速下滑,无疑会进一步压缩运营商未来的成长空间。看上去业务量上去了,但收入没有同步增长,运营商的日子还是会越来越不好过。



 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:运营商体量大,对盈利的期望又高。后向收费产生的收益,对于小企业来说可能是金矿,但实在难以喂饱运营商庞大的胃口。


  而且,运营商拥有庞大的资金和身躯,一旦执着地为了做好某件事,采取比较极端的手段,那就可能是涸泽而渔,一网打尽,把好端端的局面砸烂。


  运营商对自己看好的业务放手一搏,不但没对市场的发展产生推动和促进,反而毁了一个产业,损人不利己。这不是不可能,也不是没有先例的。


  【战略:资本运作】


  在大多数人眼里,互联网公司不向用户收钱,还到处砸钱。


  那些手里握着大把钞票的天使,那些投资者,钱从他们的手里撒给互联网企业,再砸向市场。


  互联网企业做买卖,销售的不仅是自己的业务,也包括公司自身。这才是互联网的游戏规则。


  首先,这种游戏规则,运营商敢玩么?


  本来正常的买卖关系,对于国企体制下的运营商来说,资本运作有重重顾虑和限制。


  即使运营商嘴里高喊“买买买”,真正下手选择收购意向和具体目标时,往往既不是高回报的“风险”,也不一定是根据战略布局要求选择“合理”,而是选择“低风险”或者“国家要求”之类的项目。而这样收购的结果,往往也是低收益的项目。


  卖出,更容易里外不是人。价格高了卖不出去,价格低了又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。即使当时看着价格合适,一旦新东家把业务做了起来或者卖出更好的价格,操盘手和决策者仍有可能被指责,说他们把好东西“贱卖”了。


  对于运营商来说,无论是买还是卖,最关键的是要做到程序严谨无缺,过程正确比好结果重要得多,方能禁得住考验。如此操盘,在响应速度、操作周期、谈判授权等方面受制,带着镣铐的运营商如何与资本市场的玩家共舞?



  另一方面,资本市场需要炒作,需要持续的曝光度。对此,运营商更是讳莫如深。


  互联网公司崇尚眼球经济,资本市场喜欢听故事,互联网公司就给大家讲故事,生怕别人把自己忘了,时常要闹出点儿动静来;别人不搭理我,宁肯自黑也要上头条。


  如今,互联网公司隔空对话、打嘴仗已经不过瘾了,对簿公堂更时髦,反正事情炒热了,无论输赢,关注度都能提高;即使输了公司,赔的那点儿钱,早就从资本市场上赚回来了。说得再直白一些:我是流氓我怕谁?


  运营商所处的舆论环境不一样,只要是和运营商沾边儿的新闻和社会热点,上来先把垄断国企臭骂一顿准没错。舆论上总扮演输家的角色,所以国企在宣传方面谨慎、缺乏幽默感,骨子里怕事,PR方面与互联网企业恰恰相反,畏首畏尾。


  曾经很多次,政策出台前,运营商对资本市场的预判与实际结果完全相反;而一些运营商眼中的“小事”,也可能引起资本市场的过度解读和过激反应。运营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资本市场之间有很深的沟通障碍,越是害怕就越不敢沟通,说得越少就越容易产生误会。最终是恶性循环,苦海无涯。


 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:运营商是国企。无论是资本收购,还是PR宣传,纯国企的名声是个难以摆脱的负担。如果运营商真想和互联网公司一样,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和支持,就必须推行混合所有制,摆脱国企的烙印,独立地按照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去运作。


  运营商,你能么?你敢么?


  欢迎大家加入科技杂谈菁英汇,交流思想、分享信息。仅限行业商端人士参与。参与方式:点击左下方“阅读原文”填写您的加入信息,科技杂谈通过审核后,会添加入群。
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科技杂谈授权刊登。

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与科技杂谈,侵权必究。

科技杂谈文章,均同步发布于犀牛财经网。

已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,网易阅读客户端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